国家科学技术奖发布,制药界斩获8奖!

当前位置>创新联盟发布时间:2020-01-13 11:01:37

国家科学技术奖发布,制药界斩获8奖!

蒲公英

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与制药领域较为密切的有8项获奖。其中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奖系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主要完成人:吴以岭,杨跃进,贾振华,李新立,黄从新,杨明会,曹克将,董强,吴伟康,曾定尹,温进坤,高彦彬,周京敏,魏聪,郑青山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提名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吴以岭院士

该项目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标准,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用药规律,属重大理论原创。

该项目主要揭示:(1)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2)“孙络-微血管”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3)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利用循证研究解决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急性心梗无再流临床难题。并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早提供新药物,填补窦缓伴室早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临床疗效。

吴以岭院士指出,“我们十多个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研究,对研究数据3.3万多条进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变是一个包括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心、脑、肾这些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

实验证实,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就是治疗临床心脑血管病这些临床重大疾病的关键机制。因为保护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脑、肾的微循环的组织血流灌注,从而减轻了临床病情。国家973计划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以上内容摘录自河北新闻网。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

主要完成人:谢恬,许新德,陈侠斌,王秋岩,殷晓浦,曾昭武,王安明,陈大竞,侯书荣,徐晓玲

主要完成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提名单位:教育部

传统医药化工生产工艺中,往往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反应条件强烈等问题。谢恬教授团队的获奖项目,则是为了让医药生产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谢恬团队和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共同创建的“叶黄素酶法绿色生产工艺”,实现了以万寿菊为原材料,绿色工艺生产高品质叶黄素,产品出口国际。

该成果转化应用后,惠及带动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发展万寿菊种植基地30多万亩,帮助彝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家庭10多万人年增收4.5亿元,树立了中药产业科技扶贫的浙江模式。

以治疗视力疲劳、干眼症和眼睛黄斑退化病的药物叶黄素为例。以往用化学的方法从菊科植物中提取叶黄素,不仅品质不高,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谢恬团队采用酶反应结晶法,使叶黄素提取纯度从原来的80%提升到90%,生产废水却减少90%以上,有机溶剂使用减少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我国在世界上叶黄素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从5%到10%提升到70%左右。同时,在叶黄素提炼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谢恬团队的产品超过了曾经占领市场的国际大公司,其制定的标准也成为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与之前只能选进口药不同,中国的老百姓可以吃上价格更便宜、效果更好的叶黄素产品了。

而谢恬团队科技创新助力扶贫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之前的“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产业化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项目也非常成功。

要了解谢恬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项目“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首先要了解一个名词“酶法绿色生产工艺”。

酶是一种重要蛋白质,作为大分子催化剂,酶可以催化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

谢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只要找到合适的酶学性质优异的酶,就有可能用酶法绿色生产工艺解决制药领域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摆在谢恬团队面前的问题是,关键酶资源缺乏,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这些问题限制了药物及医药中间体酶法绿色生产工艺的开发,以及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和杭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等12项科研项目支持下,谢恬团队跋山涉水,从浙江舟山海域到四川阿坝州海拔4000米的高山,再到祖国西部的沙漠地带,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遍寻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样本,提取其中的酶资源,从而建构了宏基因组文库,创新集成宏基因组文库及DNA—Shuffling技术用于新酶研发,构建成功新型酶库。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用了大约10年时间,终于发现和改造出了一些不错的新酶,并研发出了绿色环保、安全且成本较低的酶法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谢恬说。

“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创建了包含脂肪酶、酯酶、醛缩酶、糖苷酶等500多种新型酶库,构建了酶固定化的新技术,建立了绿色环保的技术和方法生产出了天然番茄红素、天然叶黄素及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类药物,并且用糖苷酶修饰榄香烯开发新一代治疗脑胶质瘤的抗癌新药。

谢恬团队与浙江医药股份公司新昌制药厂等单位合作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成果转化应用后使销售额增加了64亿元,新增利税3亿多元。

谢恬说,作为制药人,特别是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教学、科研、产学研一个也不能少,不能象牙塔里做文章,做研究不能仅仅只发文章、申请专利,要把研究和转化相结合,研究成果要努力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

以上内容摘自钱江晚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强,张雪霞,赵焰平,夏桂民,代文兵,周丽莹,刘树林,王会娟,吴翠栓,王学清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德立福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北京市

张强教授团队瞄准乳化技术的国际发展前沿,着力攻克临床治疗药物口服吸收少、选择性差等重大共性关键问题。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研究成果:率先创建和完善了新型乳化关键技术体系,并在药物制剂中获得广泛和成功的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踪到超越的历史性突破。

该项目建立、完善和创新了口服自微乳化技术、注射用微乳化技术和眼用/注射用自乳化技术等关键乳化技术,形成了乳化关键技术体系,在当时国内最大药企华北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应用,成功实现了多种高端乳化制剂的产业化,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本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高端制剂行业的进步。

建立的自微乳化技术目前仍然是最先进的口服促吸收技术;而注射用微乳化技术被广泛采用,成为多种先进乳化技术与高价值产品的开发基础。

该项目的新型关键乳化技术带动3个新制剂品种投入生产,涵盖免疫抑制、周围血管疾病、抗肿瘤、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眼科等治疗领域,包括自微乳化环孢素胶囊、自乳化环孢素滴眼剂、微乳型前列地尔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用浓缩液等新型药物制剂, 涉及口服、注射和滴眼三种给药途径;3个创新制剂累计销售158亿, 3年销售34亿;培育出二个年销售过亿大品种,一个年销售超10亿的重大品种。

在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使中国患者分享到20世纪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让更多重病患者用上了高端制剂,改变了我国依赖进口、乳化技术落后的现状,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填补多项治疗领域的空白。

张强,1982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2在原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工作,其中1983-1984年在日本福冈大学药学部工作,1995年到北京大学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和教授,以及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等。

以上内容摘录自:北大医学科研网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联产的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陈代杰,李继安,袁耀佐,胡东辉,林惠敏,王海东,廖廷秀,戴俊,张会敏,陈舟舟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河南仁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爱科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普因药业有限公司

提名人:陈芬儿、欧阳平凯、钱旭红

该项目由药学院陈代杰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属生物医药领域的微生物药物技术。首次提出“抗生素共线联产”思想,并以庆大霉素C1a为纽带,与我国创新药物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进行联产工艺创新。

建立了多参数联动控制的精准补料工艺、高纯度C1a和主动调配的纯化工艺;及创新了依替米星合成和纯化工艺、突破了依替米星质量分析控制关键技术,建立的新方法被2015版药典收载。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收率和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三废的排放。

陈代杰教授于201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底加入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他长年致力于微生物药物(抗生素)开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与新药发现35年,成果丰硕。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专著5本、科普作品2本;培养研究生100多人。

其团队开发的抗耐药菌王牌抗生素万古霉素、新型降糖药物米格列醇、临床首选的抗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工艺、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联产制备新工艺,获国家新药证书1本、生产批件4件、补充生产批件3件,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享有颇高的声誉。

以上内容摘录自:上海交通大学网站

陈代杰教授在2018年的演讲《细菌与抗生素在博弈,我们该怎么办?》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头孢西酮钠等系列头孢类药物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杜冠华,李明华,孙松,陈雨,王福清,吕扬,李明杰,刘明霞,宋良伟,宋丽丽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恒欣药业有限公司,山东裕欣药业有限公司,中科医药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该项目历经数十年研究攻关,获得新药证书7个、生产批件103项、国家标准21项;发明专利授权61项,核心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3项;先后被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5项国家级项目计划支持。

该项目突破并解决我国头孢类产品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缩短我国头孢类抗感染药物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了力量。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刘汉石,袁媛,邵爱娟,刘雅萍,高文远,陈美兰,刘禹,王娟,刘娟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天津大学

提名单位:大连市

大连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项目“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通过突破雪莲、人参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规模化培养工艺及装置、质量控制、产业化生产、产品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研发、生产与应用创新平台及评价标准。

创新性地打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新食品原料产业链,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到法规落地的综合性保护利用方法,推动了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领域的发展进程。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刘红宁,杨世林,杨明,朱卫丰,刘旭海,罗晓健,廖正根,陈丽华,郑琴,杨明(女)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天水华圆制药设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哈尔滨纳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江西省

“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针对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低(制造质量低)、慢(制造速度慢)、小(片型规格小)、高(生产能耗高)”的问题,历经14年,从设计、工艺、装备和质控等为出发点,开展了中药片剂制造技术体系研究,创制了系列中药新型制药装备。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全国20个省市265家企业,3个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9.24亿元,新研制的中药制药装备销售额达3.86亿,显著提高了我国中药制药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制造需要,有效推动了中药制造现代化进程。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中药制药设备还不够先进,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断得努力,我们还需要瞄准中药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通过工艺优化、装备研制等过程,为中药制药工艺和设备改进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拓展过程链研究。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包括了提取、浓缩、分离、干燥、混合、制粒、压片、包衣等多个过程,本项目未涉及到提取、浓缩和分离等操作环节;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研制设备的智能化。

项目针对中药固体制剂干燥、压片和包衣等生产环节影响制剂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问题,研制了系列生产设备,提升了中药制剂的绿色制造水平,其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振国,张冰,邓家刚,刘树民,付先军,王世军,李峰,曾英姿,张聪,王厚伟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等项目支持下,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

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成果在中医院进行了合理用药指导,解决了中药药性理论传承难、认知难、应用难的科学难题,推动了中药药性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友情链接

服务号

版权所有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使用
Copyright © 2016 CAP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7180号-2